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课时教材我通过设计一个“猜数游戏”和“摆数活动”,使学生学会六、七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数感,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熟练地掌握六、七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6和7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6和7的计算。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实践操作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复习导入、猜数游戏、摆数活动、回顾总结、课堂作业。
(一)首先是复习导入
在上新课前我用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儿歌《数鸭子》,让学生边听边唱,在情境中复习巩固之前学过的10以内的数字及大小的排列,然后以开火车游戏复习了有关5的加减法算式,为学习6、7的加减法做好了铺垫。接着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接着进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猜数游戏
在猜一猜导入的情景下,学生对新课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因而我自然的引入6的猜数游戏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参与的信心。关于6的猜数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6的加法算式
1、先是老师变,学生猜。在猜数游戏时,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红枣6颗,用双手演示,让学生通过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是学生自己变,自己猜。请学生把豆子也拿出来变一变,同桌之间进行变戏法的活动,并且记录算式。从变戏法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6的加法。
2、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先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式,我在黑板上以花朵的形式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出来,花朵是6,每两片花叶合起来的结果等于花朵上的6,这样便于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等学生说完自己的算式后,我再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已经整理好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数字不同,但结果相同的两种加法算式的异同,在整理零乱算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二:6的减法算式
我再改变猜数形式,用单手猜数再引出相应的减法,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6的加减法。并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我先做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进行猜
数活动。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学生的汇报同样以学生熟悉的房子的形式板书出来,方便学生再次观察,最后课件出示整理好的减法算式,让学生齐读,在头脑中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摆数活动
学习了6的猜数游戏后,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我便顺势引导,先用自己准备好的教具苹果娃娃在黑板上分别演示有6个苹果,再添进来1个,是几个?学生很明白就能列出来算式6+1=7,然后又说从7个苹果中去掉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出减法的应用,学生很快就能列出来7—1=6,通过我的加减法演示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7个圆片,组织同桌合作学习7的加减法,我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操作活动,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回顾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引导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作业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7的减法算式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我就留成了最后进行的课堂作业,让学生继续在剩余的时间和课后去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此处隐藏24009个字……呢?我们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我们这节课,从开始的“大拇指”——“小棒”——“计数器”的操作中都渗透了“满十进一”,所以我决定板书出来,这为孩子以后学习更多数位的数打下基础。以上是我对《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魔术导入,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演魔术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由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也就是一种物品摆放的规律是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说清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猜一猜。
2、涂一涂。
设计意图:完成老师的任务,设计一条手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2、做规律
听规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等。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