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12:49:39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说课稿1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懂得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存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易却又有气概充分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能够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础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懂得。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擅长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假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来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信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关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感觉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啥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啥意思?学生才会领悟:本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考虑和练习二,学生自个儿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能够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能够、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能够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当。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当(能够、能够)结束的。

(2)木直中绳,感觉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如今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曲折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曲折。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标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曲折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能够)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存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特别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如今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然而能横渡江河。

(5)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帮凶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帮凶,词义的情感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别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缘由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帮凶,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由)。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点。

七、安排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懂得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明白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此处隐藏30608个字……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劝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劝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